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百姓 > 正文

中华姓氏通史丨姓氏与人口迁徙

时间:2019-12-31 13:42     来源:中华姓氏通史     作者:宋文明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在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这是后人祭奠和传承祖先文化的方式。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在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这是后人祭奠和传承祖先文化的方式。如今,从中国的姓氏和人口分布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氏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及海外等地区。

  姓氏在初步形成时,一般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且分布的范围并不太广。如今,每个姓氏几乎遍布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徙导致的。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如今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相较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如今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而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下面列举最重要的六种方式:

  一、分封产生的迁移

  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华夏特有的姓氏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区域。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后人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之分布到各地。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为王,分居各地。明朝对宗室在政治上严格控制,不让他们离开封地,不得从事任何职业,连科举也不能考,但另一方面又给予优厚待遇,只要长大成人,都能获得爵位和俸禄。有一位亲王竟创造了一项有100个儿子继续爵位的纪录,在诸王的封地中留下了大量朱姓人口。

  二、强制性迁移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首都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为了打击敌国,削弱或消灭反抗势力,历来统治者都曾实施强制性的迁移,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某些地方的人口迁徙至某个指定地区,也包括将被贬斥的官员、俘虏或罪犯流放安置到边远地区。这类措施相传在上古三代就已实行,夏朝最后一位国君桀就被推翻的商朝放逐到巢。

  首都的建立和迁移也必然伴随着大批宗室、高官和富户从各地迁至首都,或从旧都迁至新都一带。例如,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将各地富户和工匠迁入南京,而到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他则选择于1421年迁都北京,这对其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迁徙中,往往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候,而他们则往往会将本民族人口迁至其他各个地方,以巩固本族的统治地位。如清朝入关后,满族就将八旗部署在全国各地,各省城一般都建有专供满族军民居住的满城。辛亥革命后,多数满人改用汉姓,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散处各地的满族姓氏,如关,改自关尔佳氏;叶,改自叶赫氏。

  还有一类迁移往往使后代不愿意去记录,如明、清时都曾将一些罪犯流放到云南、贵州和西北边疆,其中有些人留下了人口众多的家族。但对于祖先这样的出身和来源,家谱中往往不愿记载,或者不愿记载其迁移的真正原因。

  三、因战乱引起的迁移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南迁,都是源于中原地区的战乱。从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以后虽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除了分裂时期外,政治中心基本还在北方。正因为如此,皇室、贵族、高官、名流、富商以及世家大族均聚居于北方。但无论是异族入侵、权力斗争,还是民众暴动,往往都以夺取首都为其目标,所以大规模的、持续多年的战乱大多发生于北方。在这种形势下,北方民众就会纷纷选择迁往各地避难,其中最主要的迁移方向还是生存和开发条件都较好的南方。

  早在公元初的两汉之际,就有不少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最远的则是从海路迁到交趾(今越南)。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前期,上百万人从中原地区迁至江淮之间、长江以南、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但相比之下,以后三次南迁的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以至北方的大姓几乎都有人迁移,并且在南方定居下来。

  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后的南迁,发生在西晋末永嘉年间,从4世纪初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南朝期间余波不绝。由于晋朝在建康(今南京)重建,北方的上层人物和世家大族大多有人南迁,所以史书中可考的南迁姓氏就相当多。

  第二次是755年安史之乱后的南迁。安禄山在幽州(今北京)发动叛乱后,先后占据唐朝的东都洛阳和首都长安,北方则又出现南迁大潮。安史之乱平息后,北方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持续到唐末五代,所以大多数南迁人口依然选择在南方定居。而这次南迁的范围较上一次更广,江西成为主要的迁入地,移民大量迁入福建、湖南,有的则迁入两广和海南岛。至此,北方的汉族姓氏几乎已遍布南方各地。

  第三次是北宋末期靖康之乱后的南迁。由于金兵由北向南全面推进,以后宋金边界又固定在淮河一线,加上到北宋末年人口已达1亿,南方平原地区的人口已相当饱和,南迁人口较前两次更加深入丘陵和偏远地带,更多人口迁入四川、福建、两广。临安(今杭州)是当时首都所在,加上江南经济发达,生活优裕,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定居。

  四、生存性的迁移

  生存性的迁移自古以来就在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存压力的加剧,就算不发生战乱,大批农民也在不断由中原迁往周边,由平原迁往山区。但在战乱以后,某些地区出现了人口真空,或者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或者原来封禁的地区对民众开放;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如明清期间,江西是一个主要的移民输出地,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迁入湖广(今湖北、湖南)。到清初,四川受战乱影响,人口稀少,清政府采取鼓励迁入的政策,大批移民从湖广等地涌入四川,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流。如今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是当初移民的后代,他们的姓氏大多可以追溯到湖北、湖南,或进一步追溯到江西。

  五、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姓氏的“汉化”

  由于中原长期处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位,对周边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少数民族的内迁则一直都在进行。而这类改变一般是逐渐进行的,一般在统治者大力倡导甚至强制推行的情况下,就会集中进行。如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的同时,下令鲜卑族全部改汉姓,本族拓跋改为元姓。其他少数民族民族均纷纷改姓。

  在南方,随着大批汉人的南迁,当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处于劣势,连数量上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在民族歧视的影响下,留在原地或迁入汉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家族只能改用汉姓。为了改变自己的非汉族身分,还要在家谱中编造一段根本不存在的迁移史,证明本家族是来自中原的汉族。也有一些非汉家族采用了汉族中没有甚至罕用的姓,如蒙古族姓萨,傣族姓刀,有的将本民族的姓直接译为多音节的姓。

  六、移居海外

  在古代,中国曾经一度成为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至此,许多国家尤其东亚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刻,例如朝鲜、越南曾都是中原王朝的郡县,且中文曾经一度成为它们唯一的文字或官方语言。这些国家的一部分人口本就是中原移民的后裔,仍保留着原来的姓氏。如朝鲜和韩国的郑、柳、车、赵、王、李等,如郑氏都以河南荥阳为郡望,与中国的郑氏并无不同。

  华人由于种种原因,迁往全世界各地。从明代中叶起迁往东南亚各地和近代迁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般都保留着其原来的姓氏。即使在加入当地国籍,改用当地语言的姓名后,一般还采用本姓,或者另有一个中文姓名。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一方面有大批新移民迁往世界各国,另一方面有不少海外华人寻根访祖,恢复与故乡或本家族的联系。如今,大概没有一个国家找不到中国的姓氏了。中华姓氏通史丨姓氏与人口迁徙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