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百姓 > 正文

中华姓氏通史丨郡望与堂号

时间:2019-12-31 13:42     来源:中华姓氏通史     作者:宋文明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郡,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即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然而其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秦朝时,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

 

  一、郡望的源由与涵义

  郡,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即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然而其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秦朝时,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时,设州府;明代则废郡;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

  郡号则为各姓氏早期祖宗发祥之地,即系族根源的标记。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入主中原,施行汉化,令胡人改汉姓,奖励汉胡通婚,中原士族,撰谱录,记所承以自贵,标郡号,明所出以别异族。冠郡号于姓氏之上,谓之郡姓,实乃永志世系,以示不忘本源之至意,如:江夏黄、汝南廖、太原王、颖川陈等。

  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虽然摧毁传统封建制度,但并不意味着秦以后就不存在等级制度,反而,新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符号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秦汉之后,虽已无世袭贵族,姓氏合一且普及化、平民化,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功勋而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成为一方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嘱望,故称为“郡望”。顾名思义,郡望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二、堂号的源由与涵义

  堂号和郡望同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和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会设置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和功绩。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并非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义。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地望也称之为郡望。魏晋之后,门阀世族的威风不再,但是历史上豪门大族的后裔,仍然喜欢以某位杰出的同姓祖先的地望来命名堂号。例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杨氏“弘农堂”等。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与本姓祖先有关,而不是讲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祖先名号、事迹命名作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很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被世人称作“大树将军”,冯氏便有了“大树堂”;东汉东莱太守杨震,夜拒贿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羞退来人,杨氏后代则为先祖美德自豪,所以便有了“四知堂”;晋代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其居所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陶姓后代一支,就以“五柳堂”为堂号。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较为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加剧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纷纷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日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其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华姓氏通史丨郡望与堂号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